當前位置:主頁 > 購物 >
8種食材撐起一家淘寶店
編輯:極品女性網 2013-12-15 17:54 極品女性網 字體: 大中小
瀏覽:333次
《舌尖上的中國》讓人們大飽眼福,但對很多人來說也只是眼福而已。在食品安全問題、工業化、產業寡頭化的大浪潮下,那些地道的美食,好像非常難享用得到。但有一個人,他跋山涉水,來到食材原產地,精挑細選,直至發現真正好吃和健康的食材,再把它們搬到自
《舌尖上的中國》讓人們大飽眼福,但對很多人來說也只是眼福而已。在食品安全問題、工業化、產業寡頭化的大浪潮下,那些地道的美食,好像非常難享用得到。但有一個人,他跋山涉水,來到食材原產地,精挑細選,直至發現真正好吃和健康的食材,再把它們搬到自己的淘寶店上,讓更多的人能一飽口福。他就是把文翰。
開店兩年,把文翰的店里出售的四川食材只有 8 種,但每一樣都是他親自找到并品嘗過的,每一種食材背后的故事,他都知道得清清楚楚。
2015 年,帶著這樣的篤定和執著,把文翰放棄了深圳的白領工作,帶著攢下的 10 萬元,西行入川。他的初衷是,將放心食材推廣出去,讓大家品嘗到市面上見不到的健康美食。
然而,將大山深處的美味搬到淘寶店鋪,實屬不易。把文翰不僅扮演著搬運工的角色,更像是一位品鑒者,一路尋找,品嘗,記錄,最終拿到市面上的美味已經寥寥無幾。
如今,把文翰的食材網店已經小有規模,雖然店內的食材種類不多,但每一樣都是他的得力之作。瓦屋山筍干、牛市坡花椒、威遠七星椒、中江空心掛面、郫縣豆瓣醬……如果沒有把文翰,這些食物也許很難進入人們的視野。
通過相機和筆,他對每一樣食材都追根溯源,記錄下它們的制作過程,以及制作者的不易。透過他的照片和文字,我們有幸知道自己吃的每一樣東西來自哪里,如何制作。
出去的次數多了,把文翰才明白,這根本不是按圖索驥的事兒,要找到滿意的食材,還得多走,多看,多問,和當地的農民打成一片,才是獲取真實信息的捷徑。剛去四川的時候,把文翰連四川話都聽不懂,更別說跟當地農民聊天了。為了克服這一困難,把文翰甚至花了一段時間專門學習四川話。“只有融入他們,你才能發現你想要的東西,否則只能是走馬觀花。”
漸漸地,他成了挑選食材的半個行家,方法也很簡單,比如臘肉:“先挨家挨戶買來臘肉,再找個廚師,付些加工費讓他幫忙烹調。菜做完以后,我請當地人來品嘗,幫忙分出優劣,還得請他們說出個中原因。”如此一番周折,他就能獲得這些農家人鑒別食材優劣的最樸素的門道。
把文翰入川兩年來,大大小小的縣城去了 30 多個,歷時一年才挑選出八種滿意的食材。“碰到滿意的食材太難了,冤枉路不知走了多少,但初衷不改變,只要不符合規定,都不會進入候選名單。”把文翰對美食的定義很簡單—有特色、做法考究、好吃、健康。
就算有時幸運碰上一兩件比較中意的食物,還會吃農戶的閉門羹。“有些食材在當地就賣得很好,那些賣家不屑跟你談生意,他們覺得自己在當地做的買賣已經足夠養活他們,沒必要再費時耗力地拼命。”這樣的情況令把文翰深感遺憾,但又不得不抱憾而歸。
瓦屋山筍干是把文翰到了四川以后發現的第一樣好東西。去瓦屋山找竹筍的時候,他花了兩個多小時說服村民帶自己上山。“由成都乘車至洪雅,再轉車至瓦屋山,一天行程,到山下時已是傍晚。竹林密得像筷子籠里的筷子,鉆進去噼啪打在臉上。”本以為自己常常登山的體力跟得上筍農上山的腳步,卻在走了 3 個小時后不得不停下,因為山路濕滑陡峭,有時候連站都站不穩,更別說背著沉重背簍趕上健步如飛的農民了。瓦屋山筍干在淘寶店鋪的熱銷,證明了把文翰的眼光正確,也讓他對接下來的食材發掘更有信心。
接下來,把文翰把眼光對準了一種知名度極高的調料——花椒。四川花椒數漢源縣花椒最佳,漢源以清溪鎮花椒最佳,清溪以建黎鄉(古稱牛市坡)花椒最佳。把文翰來到以出售正宗牛市坡貢椒聞名的建黎鎮花椒市場,實地考察后才得知,這里多是附近外縣花椒品種,以牛市坡的名義在賣,真正牛市坡貢椒鳳毛麟角。“因為正宗的牛市坡花椒產量小,味道霸道,價格比普通花椒高出很多,農戶與那些便宜花椒無法競爭。但好東西總是好東西,牛市坡農民種出的貢椒,放在家里,就有老餮上門來買。酒香不怕巷子深,一年的收成用不了多久,就擺在家里賣光。”
在講求效率和利潤的年代,古法傳承的手工制作工藝因其復雜時長不易保存和流傳,很多經典的做法因為無人堅持而逐漸失傳。那些依舊按照古法一絲不茍制作食物的農戶,的確已不多見。把文翰一度以為堅持古法工藝的人早已湮滅于這個時代,直到在中江縣找到堅持古法手工制作空心掛面的劉師傅。
中江面是天府之國的招牌面,四川人一提起掛面首先想到的就是中江面,它起源于宋朝,已有近千年歷史。把文翰說:“當你親眼看過他們制面的過程,吃過劉師傅家的空心掛面,一定會由衷感謝他們的堅持與用心。”
從和面到面條做好,整個過程大概要耗費兩天時間,下午開始揉面、抻面,面條發酵的 3 小時內劉師傅夫婦可以休息一會兒。夜里 10 點“上竹”,一直忙到凌晨 3 點。早晨 6 點起床以后要把所有的面條搬到樓頂平臺上掛起,經過多次拉伸,面條才從面架的最高端拉到最下端。劉師傅做面條的土辦法,當地很多村民早已不用了。“這種做法費時耗力,又賣不了好價錢,不值,因而繼承這種古法工藝的人越來越少,連劉師傅的兒子都不愿意繼承父業做中江掛面了。”
把文翰的淘寶店鋪里,食材售價都不便宜,經過苦心經營和名人微博推薦,開業至今已經晉升雙皇冠賣家。他不想虧待農戶,但為了讓店鋪的運營持續下去,他僅把利潤控制在 10% 到 15%。“盡管目前利潤微薄,但只要能維持經營,我就不會放棄。”把文翰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,能讓更多的美食文化得到發揚光大,也希望能為大家找到能夠真正放下心來品嘗的食物。
免責聲明: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,與極品女性網無關。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,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、文字的真實性、完整性、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,請讀者僅作參考,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。